测风经纬仪博客资讯,它是目前全国仅有的3座120米测风塔之一,它是浙江最高的观测风塔,它是建成国家风能观测网的基石——它就在温岭东海塘。
关于测风塔的前期选址问题,采访了温岭市气象局局长颜颖,他介绍说:“为了选好位置,专家足足考察了半年。一开始打算建在三蒜岛,但考虑到当地复杂的地形及成本等因素,最终决定建在我市东海塘,因为那里地势低平,海拔较低,交通便利,比较适合大型风电场的开发建设。”
据了解,我省共有13座风能测风塔投建,其中我市有3座:120米的1座、70米的2座。
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宋丽莉在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测风塔主要是为风电产业服务,所以它的位置必须选在适合风力发电场建设的地方。除了考虑风力大小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电网输电线路和负荷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出分阶段的风能资源经济可开发储量评估,这样风电发展规划才有切实可靠的依据。
听,测风塔的自述——
我住东海塘,气象风能都很熟
“这个铁架有什么稀奇的。”很多不了解我的朋友可能会这么想。别看我其貌不扬,长相好像跟风力发电不沾边,其实我肚子里的科技墨水特别多。我的标准名称是气象观测塔,我去年5月正式落户温岭东海塘。
我整个身子高120米,在10米、30米、50米、70米、100米、120米各有一个工作平台,平台上安装了测风仪器,在10米的平台上还安装了气压、气温等传感器,可谓是全副武装,身价自然也不菲,单是铁架和行头,就将近100万元了。钢铁是我的血肉,我由钢筋混凝土等耐盐碱、耐腐蚀的特殊材料筑成,升温快,降温也快。为了避免观测仪器受塔体影响,一般仪器感应部分都离塔体较远,形成水平伸臂。所以,远远望去,我浑身带刺儿。
我到东海塘不满一年,认识的朋友不多,东海塘风力发电场里的“风车”是我最亲密的邻居,风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能观测到120米高度内,每时每刻、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等信息。我这120米的身高,绝对是气象观测塔中的“姚明”。
不是我吹牛,我能完成很多气象塔无法完成的任务。首先作为国家投资兴建的400座测风塔中最高的一座,我肩负着风能资源普查的任务,时刻竖起耳朵捕捉海上吹过的“风言风语”,为国家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其他气象科研工作提供研究数据。其次,由于被分配到台风较频繁的沿海地带,我还有项很重要的作用是探测人类活动的近地层内,台风的风况、气温、湿度是如何分布和变化的,帮助气象站更准确地观测台风,为防灾减灾做贡献。另外,我还能给高层建筑的设计给出一些建议,因为不同高度的风力不同,建筑物所受的风压也不同。能否既省钱,又提高质量,是建筑设计师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我刚好能在这方面给出建议。
也许你们会纳闷,我这么高的个头,气象站工作人员怎么上得去?其实他们仅需一个月看我一次,爬到10米高的平台,将我身上的CF数据卡取出来,再装个新的就行了。除了超声测风仪的观测数据需要每月取卡外,其它数据都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直接传到省气象局的数据采集中心。为了抗击台风的意外袭击,我的抗风设计标准是60m/s,设计寿命期30年,每年都要定期进行维护检修,平时也有专人巡查、看护,仪器安装和维修等都需要具有高空作业资质证书的人员才可以上塔。
我在这里安家后,许多气象研究院的专家特地赶来看我,他们用特殊的仪器检查我有没有站笔直、身上的钢绳有没有拉紧、安装的仪器的高度是否符合要求等。为了保证输出的数据科学、准确,我一点没敢偷懒,每隔10分钟,都会向省气候中心发送最新探测数据。尽管目前我只是个科研性质的项目,实际功能还未完全发挥出来,但我相信,时间越长,积累的数据越多,我的价值就越大,再过些年,我和我的400个兄弟会为中国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能以及气象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